宣传教育
聚焦高校安全||高校校内开车别任性,限速 +“拉黑”,背后的校园交通治理思考

图片    

2025年9月27日21时40分,广州番禺警方接群众报警称,在小谷围街道中环东路附近某生活小区内部道路,有一辆小车撞到2名行人。接报后,警方迅速派员到场处置,控制肇事司机金某,协助“120”医务人员抢救伤员(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人经送医治疗已出院)。目前,司机金某排除酒驾、毒驾嫌疑,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图片    
9月27日晚,有网友称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据新京报报道,事发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目击者称事发后他看到车撞在垃圾桶旁边,车上气囊弹出,按行进方向猜测车刚走完上坡。附近商户人员称,事发时一女子倒地,另有女子蹲地上哭,28日21时他正看到有人走到事发地摆花。    
图片    

据极目新闻此前报道,社交媒体上,多位自称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网友介绍,肇事司机是该校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金某,事故中死者是该校电力学院2025级的一名新生。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人士介绍,车祸的情况警方还在调查,“等调查结果出来,学校会发官方通报,请等官方消息。”其表示,目前金某的课已调整由别的老师上。


     

 

图片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国内多所高校曾就校内机动车车速问题,出台过安全管理办法。比如,《中山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第八条就明确写道:“校园内机动车辆限速15公里/小时。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辆通过交叉路口、弯道、减速带、人行通道时须减速慢行,主动避让非机动车和行人。”

图片    

广州工商学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通知》中规定,校园内各类车辆应减速慢行,机动车限速20公里/小时,非机动车限速10公里/小时。

《上海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则明确:“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须限速行驶,出入校门口时速为5km/h,校园内部道路限速为20km,延长和嘉定校区道路限速为10km/h”。

广西财经学院保卫工作部10月10日在校园内机动车限速行驶的相关通告中称,相思湖校区校园内所有道路(含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及校内支路等)机动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明秀校区、武鸣校区校园内所有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在上下课高峰时段(7:40-8:40、11:30-13:00、17:00-18:00)及校园内举办大型活动期间,机动车需减速慢行,遇行人或非机动车时应主动停车让行,确保通行安全。广西财经学院保卫工作部称,学校将通过校园内监控系统、移动测速设备等方式,对校园内机动车行驶速度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当机动车驾驶人及所属车辆超速1次及以上时,学校保卫工作部(处)将通过短信或电话形式向驾驶人发送提醒通知。一个自然月内,累计超速达2次的机动车,将被列入“校园交通违规黑名单”,自列入黑名单之日起,不予准许进入校园。同时,学校将通报驾驶人所在部门(教职工)或所属学院(学生),由所在部门(学院)核实情况后,提交书面情况说明(需部门领导签字并加盖部门公章,说明违规原因、整改措施及后续承诺),经学校保卫工作部(处)审核通过后,方可解除黑名单限制。一个自然学期内,累计超速达3次的机动车,将被列入“校园交通严重违规黑名单”,自列入黑名单之日起,长期不予准许进入校园。学校将在校园官网等平台进行全校通报,曝光违规车辆信息(车牌号、所属单位/学院)及违规记录。若驾驶人需申请解除限制,由所在部门(学院)核实情况后,提交书面情况说明(需部门领导签字并加盖部门公章,说明违规原因、整改措施及后续承诺),经学校保卫工作部(处)审核通过后,方可解除黑名单限制,且解除后本学期内不得再次申请进入校园。

江西农业大学保卫处10月8日通告称,机动车辆通过校园门岗时,应主动减速,不得快速或尾随强行通过,须礼让行人及非机动车,时速控制在5公里/小时以下。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后,应按交通标识有序行驶,时速不得超过30公里/小时。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员密集区域、道路交叉口、转弯处以及学生上下课高峰时段,必须减速慢行,注意观察,优先礼让行人与非机动车。严禁超速行驶、逆向行驶、违规鸣笛。对于校内登记机动车辆发生超速、违规停放等行为的,将给予车主教育警示;违规行为累计达3次的,取消该车辆1个月入校权限,并通报其所在单位。对于校外临时机动车辆发生超速、违规停放等行为的,将通报入校审批人;违规累计达2次及以上的,取消审批人1个月审批权限,并通报其所在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保卫部也在10月8日发出相关通知称,校内车辆限速20公里/小时,严禁超速、超载、酒驾、逆行及行驶中接打电话。人行密集区域主动避让。西安石油大学从10月8日起开展校园交通秩序整治。超速、酒驾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将严肃处理;违规停放车辆予以贴单警告,累计2次以上通报单位,3次以上取消通行权限;不服从管理、造成后果的,将视情通报或取消入校资格。

此外,10月1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宣布启用校园机动车测速系统,校园内车辆限速30公里/小时(含30公里/小时)。据该校保卫部介绍,学校已完成车辆门禁系统的升级工作,并在校内各主要路段增设测速点位,对车辆行驶速度实施严格监测。对校内教职工车辆违章超速的,第1次和第2次短信提醒车主,第3次取消校内1个月免费通行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约谈所在单位负责人并在年度校内平安建设考核中予以相应扣分。对校内商业经营或从业者(含送货)车辆违章超速的,第1次和第2次短信提醒车主,第3次禁止校内通行6个月,并通报相关管理部门,约谈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来访车辆违章超速的,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第1次和第2次提醒审批人,第3次及以上禁止校内通行6个月,并约谈审批人。

据媒体报道,我国多地多所高校相继出台校内机动车限速管理措施。校园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机动车限速管理绝非小事,是高校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必要措施。

图片      

图片来源:育见新闻视频号

高校校园本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应力求安静、安全。然而,超速行驶、违规鸣笛、不礼让行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上下课高峰时段,校内人流量密集,若机动车速度过快,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这些现实问题表明,校园交通安全已成为高校管理不可回避的治理难题。纵观各校新出台的管理规定,校园机动车限速政策正朝着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安全是师生最基本的诉求,校内机动车限速政策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校园范围内的具体实践。然而,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确保限速政策取得实效,还需提升师生及各类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营造文明行车、安全出行的良好氛围。同时,应确保执行层面公平透明,测速设备的准确性、违规判定的公正性、处理流程的公开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师生对政策的认同度。此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急救、后勤保障等特殊车辆的合理通融,监控设施对于师生隐私的保障等方面都要着重考虑,充分体现管理温度和人文关怀。实行一段时间后,还要及时听取师生意见建议,持续完善管理措施。

机动车限速是提升校园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也需清醒认识到,限速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校园交通的持续安全,其根本在于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包括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先进的智能管理技术、深入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唯有将限速这一关键举措融入校园系统治理的全局之中,才能真正构建起以人为本、安全有序、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密集推行 “限速 + 拉黑” 的交通管控组合拳,绝非简单的 “处罚升级”,而是对校园特殊场景治理逻辑的深度重构。这种政策设计背后,折射出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防控”、从 “经验管理” 到 “科学治理” 的系统性思考,核心围绕安全优先、精准施策、技术赋能、权责闭环四大维度展开,最终指向 “以师生为中心” 的校园生态构建。

一、安全优先:以 “刚性规则” 守护 “生命底线”

近年来多起校园车祸悲剧,如 2025 年华南理工大学教师驾车撞死学生、2024 年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冲撞致 3 死 19 伤等事件,暴露了 “宽松限速 + 执行缺位” 的管理漏洞。此类悲剧直接推动政策从 “警示性规定” 转向 “惩戒性铁规”:

  • 限速标准锚定 “生命安全阈值”。

    中山大学、九江学院等校将全校限速压至 15 公里 / 小时,浙江工业大学更在教学楼周边设 10 公里 / 小时 “缓行区”,这一速度相当于普通人慢跑速度,即便发生碰撞,也能最大限度降低伤亡风险。      
  • “拉黑” 机制形成 “终极威慑”。

    广西财经学院 “月超速 2 次禁入”、周口师范学院 “3 次超速取消权限” 的规定,直击机动车驾驶人的 “核心利益”—— 对于教职工而言,入校权限与工作通勤直接挂钩;对于校外车辆,禁入意味着失去服务校园的机会。这种威慑远超传统 “贴条警告”,从源头遏制 “侥幸心理”,实现 “一次违规、长期约束” 的预防效果。      

二、精准施策:从 “一刀切管控” 到 “场景化治理”

校园交通的复杂性在于 “空间功能多元 + ”

人流潮汐波动”—— 教学区与主干道的车流密度、上下课高峰与深夜时段的通行需求差异巨大。“限速 + 拉黑” 政策通过分级分类设计,实现治理精度与人文温度的平衡:

  • 空间分级:适配不同区域风险等级

    高校普遍摒弃 “全校统一限速” 的粗放模式,构建多梯度标准:校门入口设 5 公里 / 小时 “缓冲带”(如广西大学),主干道限速 20-25 公里 / 小时,宿舍区、实验楼周边降至 15 公里 / 小时以下。这种划分精准匹配了 “人车混行区”“车流主干道” 等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避免 “主干道限速过低导致拥堵”“敏感区域限速不足留下隐患” 的矛盾。      
  • 主体分类:区分责任落实管控

    政策对校内教职工、学生、校外访客、商业车辆实行差异化管理:西安石油大学明确 “教职工 3 次违规取消免费通行权并约谈单位负责人”“商业车辆 3 次违规禁入 6 个月”“来访车辆违规追责审批人”;广州体育学院则对校外人员违规直接 “拉黑禁入”。这种分类既考虑了不同群体的通行必要性,也通过 “责任绑定”(如 “谁审批、谁负责”)压实管理链条,避免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技术赋能:让 “规则落地” 告别 “人工依赖”。

传统校园交通管理常陷入 “取证难、执行弱” 的困境 —— 人工巡逻难以覆盖全时段,超速行为 “抓现行” 率低,规定易沦为 “纸上条款”。如今 “限速 + 拉黑” 政策能落地见效,核心在于智慧技术构建的 “无死角监管网络”

  • 全域感知破解 “管控盲区”

    高校普遍引入 “固定测速 + 移动抓拍 + 车牌识别” 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浙江工业大学在路灯杆部署测速摄像机,周口师范学院对超速 30% 以上车辆自动抓拍,广西财经学院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记录车速并关联车辆信息。这些技术让 “高峰时段飙车”“深夜路段超速” 等隐蔽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实现 “违章必被录、记录可追溯”。      
  • 数据闭环提升 “治理效能”

    技术不仅是 “取证工具”,更是 “决策支撑”。同济大学将智慧交通技术应用于校园管理,通过车流数据分析高峰时段与危险路段,为限速标准优化提供依据;杭州师范大学的 “校园随 e 行” 平台则整合测速数据与出行需求,同步推进 “违规管控” 与 “共享交通补位”。这种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让治理从 “事后处罚” 转向 “事前预判”。      

四、权责闭环:从 “单一管控” 到 “协同治理”

“限速 + 拉黑” 并非 “一禁了之”,其背后配套的 “教育 - 惩戒 - 修复 - 服务” 体系,体现了 “管控与服务并重” 的治理智慧,避免政策陷入 “冰冷处罚” 的误区:

  • “惩戒 + 教育” 实现责任内化

    政策设置 “阶梯式处理” 机制,如广西财经学院对首次超速仅发短信提醒,累计 2 次才 “拉黑”,且 “拉黑” 后可通过提交整改承诺申请解除;南京农业大学则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组建交通志愿者队伍,将 “限速规则” 转化为师生共识。这种设计既保留了规则的刚性,又通过 “容错空间” 与 “教育引导”,推动驾驶人从 “被动遵守” 转向 “主动敬畏”。      
  • “堵疏结合” 平衡管控与需求

    高校在限制违规车辆的同时,同步完善替代出行方案:杭州师范大学引入共享电动车与校园巴士,通过 “呼叫响应 + 定制线路” 满足师生通勤需求;同济大学优化慢行系统设计,增设专用自行车道与行人集散区域。这种 “既限乱行,又保畅行” 的思路,避免了 “为管控而管控” 的形式主义,让治理获得广泛认同。      
  • “权责绑定” 压实管理责任

    政策明确 “校方管理责任” 与 “驾驶人主体责任” 的双重闭环:一方面,校园限速规定将成为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完善测速设备、警示标识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拉黑” 处罚直接关联驾驶人(或审批人)的通行权益,形成 “谁违规、谁担责” 的清晰链条。这种权责对等设计,让治理从 “校方单方面管理” 转向 “多方共同参与”。      

结语:治理升级的本质是 “回归校园本源”

校园的核心功能是教学、科研与生活,而非 “城市道路的延伸”。“限速 + 拉黑” 政策的深层逻辑,是通过交通治理的 “减法”(降低车速、限制违规车辆)换取师生安全感的 “加法”,通过管理手段的 “精细化” 实现校园生态的 “和谐化”。从技术赋能的 “智治” 到师生参与的 “共治”,从刚性惩戒的 “严管” 到配套服务的 “厚爱”,这些思考共同指向一个核心 —— 让校园真正成为 “步行无忧、骑行安心、车行有序” 的安全空间,这正是高校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