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临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学校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对照“五好”标准,坚持五步法则,压实各级安全稳定责任,落实“五个到位”(认识、责任、落实、考核、整改),努力实现校园安全稳定。并探索实践形成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南大模式”。
关键词:国家安全、责任、师生管理、阵地管控、风险预警、校地联动、信息共享
一、事件描述
南昌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江西省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
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拉拢渗透风险需要警惕。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严峻,敏感时间节点多,美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渗透,通过网络策划、煽动、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制造非主流言论,企图干扰高校师生思想。
二是自身发展对维护安全稳定提出更高要求。南昌大学点多线长面广、层次门类齐全,学校规模超大、师生数量众多,学生思想活跃,师生网络安全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和“依法用网、文明用网”意识还存在不足等,这些因素对学校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事件处置(经验做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南昌大学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坚持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和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对照“五好”标准,坚持五步法则,实现了学校总体安全的可管可控。
(一)高位推动,高标定位,下好齐抓共管“一盘棋”,把“主体责任履行好”。
1.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制定出台《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关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总体目标、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督查考核、组织保障等相关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学校党委常委会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整体部署、协同推进、狠抓落实。
2.构建上下联动格局。学校成立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政治安全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由校党委书记罗嗣海直接分管。校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对分管领域、联系单位政治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带头履责,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努力实现学习、责任、落实、考核、整改“五个到位”。定期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校领导坚持每个月就分管工作进行调度。确定各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政治保卫部门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切实推动主体责任履行好。
(二)抓在经常,严在日常,打好教育引导“组合拳”,把“师生员工管理好”。学校党委坚持“师生安全底线教育、重点人员教育管理”一体推进,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和履职能力,促进各层级人员学习到位、认识到位,切实把师生员工管理好。
1.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学校探索构建“全员育人思政职责矩阵”,打造“四堂联动”思政育人品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目前南昌大学共有全国思政精品项目8个、省级项目5个、校级项目70个,实现“一校多品”“一院一品”,通过打造思政育人品牌,实现对师生正向教育引导。
2.抓实师生全覆盖教育。坚持“一线工作法”教育。重要敏感时段,校领导、院系领导下沉一线,面向学生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几分钟”的全覆盖安全教育提醒。学校联合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主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师生开展线上线下巡回展览、主题观影、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覆盖面广,反响热烈。
3.抓实“重点人”教育管理。学校全面梳理了历年来“重点人”名单,要求所涉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开展谈心谈话、重要敏感节点前夕必谈,落实“重点人”“离昌必报备”措施,严防参加非法活动、发布不当言论、传播有害信息。建立“以师生为中心、从细微处着手”的理念,学校“重点人”平稳可控,教育管控到位,没有发生涉政、涉意识形态问题的情况。
(三)强化督导,严格考核,完善工作责任“全链条”,把“各类阵地管控好”。
1.开展调研督导。学校常态化开展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工作,重视把各类阵地管控好。将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党委政治巡察工作,对存在责任问题和具体工作不落实的要求整改到位。学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专题调研,推动形成了“五个一”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为学校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校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就学生涉政网络不当言论、重点人管理等问题,深入各学院调研督导、部署任务,维护安全稳定。
2.开展检查考核。学校每年底开展意识形态考核、平安建设考核,确保考核到位,全面评估责任落实情况,实施扣分或“一票否决”处理,结果关联个人评优评先和干部使用。意识形态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范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绩效发放依据指标之一。
(四)重在预警,强化处置,堵好安全稳定“风险点”,把“风险预警处置好”。
1.提前研判风险。学校定期开展分析研判,特别是在重要敏感节点,梳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下发工作提示,提前预警,防范出现舆情并传导转化为政治安全风险。
2.常态监测预警。安排全天候网络舆情值班、网络技术值班等人防+技防的方式,及时发现和上报安全风险。严格落实重保时期网络安全每日“零报告”制度,无迟报、无漏报。
3.强化问题处置。面对政治安全工作涉及面广,事件易发、突发,处置难度高、压力大等特点,学校制定《政治安全事件(风险)处置工作流程图》,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风险(问题)处置全链条,推动把风险预警处置好。
4.创新实施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学校立足实际,创新开发了“香樟安盾”网格化管理小程序。通过组建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等三支四级网格员队伍,定位、定责、定法,及时处置和反馈各级网格员上报的各类信息1900余条,有效提升了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
(五)注重联动,优化协同,构建信息共享“一张网”,把“校地协作配合好”。
1.加强校外协同合作。学校积极保持与上级部门和属地公安机关、网信、教育等部门的协同,签订校警联防联动方案、治安联防协作公约。学校多次主动参与校警、校地联动,把校地协作配合好,隐患风险化解的时度效明显增强。
2.组织校内联动合作。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实时联动校内各单位,对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第一时间做到“互通信息,核实信息,研判信息,回应信息”,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2022年4月27日,通过舆情监测工作小组和学校保卫处联动处置,成功化解一起在校学生有轻生念头的网络舆情事件,挽救了学生生命、消除了校园风险。
三、分析与启示
一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健全机制是前提。南昌大学将国家安全工作与学习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先后制定下发《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关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若干意见》《南昌大学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实施细则》《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贯彻执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南昌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开发的“香樟安盾”小程序作为省委意识形态常态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创新案例,得到了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在全省高校推广。
二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是关键。南昌大学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各级干部头脑,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网格员队伍国家安全专业素养教育。通过开展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一系列培训,持续抓好教师队伍思想认识、责任意识、业务能力提升。2023年以来,先后开展9次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培训,覆盖意识形态、平安建设、网络安全等工作队伍近2000人。编发培训课件资料,要求各二级党组织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委会学习等形式,组织更大范围培训。通过培训,各级干部队伍、教师、网格员的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安全教育是核心。课堂教育是拓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覆盖面的重要方式,南昌大学高度重视教材选用审核,出台《南昌大学教材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建立教材编写、出版、选用全流程监测体系,坚持“三级审核”,已常态化开展新进目录教材审核工作和各级督导、领导干部听课,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完成首批“南昌大学教务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21门课程验收,启动第二批39门课程的验收工作。开设《国家安全教育》思政课程,组织11个学院开发15门具有江西特色、思政元素的红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