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动安全工作的处置方法
  学校实施“五抓五促”举措,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安全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全面隐患排查及提升应急能力,消除了活动中的风险隐患,保障了百年校庆系列活动圆满顺利完成。
  (一)抓组织建设,促进安全责任落实
  学校提前三年开始筹备百年校庆工作并设立安全保卫工作组。安全保卫工作组由主要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全面协调校庆活动前期的安全准备工作。活动期间,设立校庆安保工作指挥部,由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总指挥,下设综合协调组、安全保卫组、消防安全组、交通秩序组、现场秩序组、宣传报道组、属地支援组等7个专业小组。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安保工作指令响应及时。
  (二)抓机制建设,促进安全防控体系完善
  学校夯实三防机制,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建立健全活动安全防控体系。人防方面,学校30余名专职保卫工作人员全员到位,活动现场配备了100多名安保工作人员。此外,学校协调当地公安部门派出15名警力支援。活动主校区招募培训15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园安全巡查、活动秩序维护等辅助工作。物防方面,学校全面统筹管理活动现场的消防安防设施设备,动态更换消防器材,新增器材配置点位,全面更换老旧消防供水设施。增配校园值勤点和防爆处突等安防设备;在校园道路增加交通标志、标牌和减速带、震荡标线等。技防方面,运用视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车辆测速系统等技防设施筑牢活动安全防线。
  (三)抓宣传教育,促进师生安全意识提升
  在百年校庆活动前,学校成立了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宣讲团,除了宣讲校史文化之外还负责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线上渠道,并通过主题班会、电子屏、墙报和安全知识讲座等线下方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了“百年校庆,安全为先”的安全氛围。
  (四)抓隐患排查,促进活动安全保障
  学校组织开展了3轮活动场地的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一是保障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定;二是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应急广播、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三是保障监控设备和消防设施、器材配置齐全、完好有效;四是保障活动停车场地充足,并维护安全秩序。每轮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结束后建立隐患台账,限时整改。
  (五)抓应急管理,促进应急能力提升
  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保障活动安全的最后防线[2]。学校从四个方面抓好应急管理: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提前制定了《消防事故应急预案》、《校内道路管制应急预案》等10类不同方面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现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全面覆盖。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三是开展应急演练,开展了3次安保实战演习,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能力。四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完善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设备。
  四、活动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困难
  校园大型活动往往伴随着多种安全风险[3]。这些风险来源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与参与者的行为、环境因素以及设施设备等多个方面原因密切相关。本次百年校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一)人员密集与拥挤风险
  活动参加人数多,人员密集大,人员构成复杂,人群行为的可控力有限,如若出入口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极易发生拥挤踩踏等安全事故。
  (二)治安与突发事件风险
  活动参与人员自我财产注意力下降,容易发生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型案件;活动参与人员情绪激动,易发生打架斗殴等侵犯人身型案件。如遇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也会对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三)设施设备安全风险
  活动临时搭建的舞台、音响、灯光等设施设备,如出现安装不当、操作失误、质量缺陷等问题,可能引发舞台坍塌、电线短路、火灾等安全事故。
  (四)交通安全风险
  活动参与人员随行而来的车辆众多,如不提前科学规划校园交通动线及停车区域,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甚至引发校园交通事故。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
  当前校园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工作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信息技术,带来了一系列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
  五、活动安全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前期准备充分
  学校提前两年开始筹备校庆相关工作,安全保卫工作组提前3个月全面启动安全评估工作,识别出人流密集区、消防安全隐患等个高风险点,针对性地制定了28项防控措施。编制了完善的《校庆安全保卫工作总体方案》,针对性的制定了十大重点活动的危机处置预案,专门设计了5类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明确了各个岗位职责与协作机制。提前推动安全宣传教育,促进师生安全意识提升,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百年校庆,安全为先”的安全氛围。为了进一步提高活动安全管理水平,学校提前增强了“人防物防技防”基础,增配了一批活动安保工作人员,更新了一批消防安防器材,新增了一批高清AI监控摄像头、电子测速仪等技防设施。
  (二)现场执行高效
  学校书记、校长亲自督办校庆安全保卫工作,分管校领导多次到一线指挥调度工作,全体安全保卫工作组人员挺在一线,全力保障了活动安全稳定。活动现场采用分区管控模式,划分为贵宾区、观礼区、媒体区等多个功能分区,实施分区管理,平衡安全与效率。科学规划交通动线,活动期间校园主要交通干线全部规划为单向人流路线,避免对冲拥挤。采用智能人脸识别系统进行人员准入控制,防止拥挤踩踏事故;采用车辆测速系统精准进行交通管制,防止交通事故。应急响应迅速,设立3个现场医疗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预备2辆救护车随时待命,建立快速反应小组,响应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协同机制健全
  校地协同方面,学校严格落实《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规定时限向辖区人民政府及公安机关提出安全许可申请并请求公安机关指导做好活动相关安全管理工作。学校与辖区公安机关联合建立综合指挥平台,共享监控资源和情报信息;联合制定活动安全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联合对活动场所组织安全检查,对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联合开展反恐防暴演练。
  校内协同方面,百年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筹备工作会议10余次,会议研究解决了活动中的重大安全问题12项。专门成立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涵盖了保卫、后勤、宣传、学工等部门,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同解决跨部门问题,活动期间共召开协调会12次,解决问题56项,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六、活动安全工作的启示
  (一)以《条例》规定为准绳,以现实情况为依据
  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责任、安全管理、法律责任等作了总体规定,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大型校园活动是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一种,也应当以《条例》为基本遵循。同时,校园大型校园活动与其他大型群众性活动相比存在特殊性。例如,学校既是活动承办者又是活动场所管理者,还是活动参与人员(学校师生)的管理者,出现三方安全责任叠加于学校一体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当以《条例》为基本遵循,以活动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好大型校园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多层级指挥体系
  根据《条例》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对其承办活动的安全负责。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校园大型活动的第一安全责任人,要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制。活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由主要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全面协调、指导活动安全工作。学校与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安全工作指令及时响应。要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建立校警联席机制,确保发生公共安全事故、治安案件时公安机关能第一时间介入处置。
  (三)预防优于处置,管理重心前移
  大型校园活动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事前控制,强化源头治理,通过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安全检查等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4]。安全宣传教育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活动前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宣传教育方案,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活动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危机处置能力。作为活动的承办者和活动场所的管理者,学校要落实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和安全责任制度,仔细开展安全排查,保障活动场所、疏散通道、消防车通道、应急照明等符合安全标准,保障视频监控设备和消防设施器材配置齐全且完好有效。
  (四)强化科技赋能,应用智能安防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大型校园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安防技术的应用关系到大型校园活动的安全保障能力[5]。活动现场全面部署视频监控系统并在重要点位布控高清AI探头瞭望台,能确保安部门及时掌握活动期间的风险隐患并快速化解处置突发情况。部署安防无人机可利用空中优势对活动现场及周边进行实时监控,动态调整安保力量部署,针对性加强巡逻频次和指挥疏导。部署校园车辆测速仪,可对车辆速度和车流量进行实时监控,科学引导活动期间车辆流动。此外,敏感人员预警系统,热力图监测系统,AI实时预警系统等智慧安防可通过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化的手段全面提升预警、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筑牢活动安全防线。
  (五)完善应急管理预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在大型校园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安全预案与应急处置能力是确保活动在发生公共安全事故、治安案件等极端情况下能够保障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因素。学校要根据活动特点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实现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全面覆盖。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要组建包括消防、医疗、安保等人员在内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队伍培训,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作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确保突发事件中应急救援物资的充足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