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责在何方?公共冲突视角下高校“校闹”成因及解决方式研究——基于G学院L学生因病猝死事件分析

摘要:“校闹”因其背后潜藏的矛盾冲突、舆论危机以及公共秩序破坏等问题,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维稳的重大隐患,也成为高校乃至社会安全管理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G学院L学生猝死事件为典型案例,基于公共冲突理论,深入剖析“校闹”事件的成因机制,发现存在学校应急处置能力较弱、既有法规政策存在缺陷、媒体肆意渲染等方面原因。由此提出构建“校闹”冲突化解互动平台,多方协作形成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重视官方舆论的公信力和引导力,适时把握媒体引导舆论等途径。

关键词:公共冲突;“校闹”;应急管理

一、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2023年,江西省H高校G学院L同学体育课上突发身体不适意外因病猝死。L同学家长在无任何法律以及证据支撑的情况下认定学校为主要责任方,在事发后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家属聚集在学校各大门门口,通过播放哀乐、拉挂横幅以及焚烧纸钱等方式堵塞大门;以学生奶奶为首的部分女性家属冲进教学楼,企图影响学生正常上课;且家长通过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网络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照片等不实信息,各项行为严重扰乱学校教学秩序,诋毁学校声誉。学校周边部分商家拍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以博取流量,事情影响进一步扩大。

最终,在我校、属地政府、派出所、生源地县委联合调解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校方与学生家属达成一致意见,协商成功。

家属聚集在学校门口播放哀乐、拉挂横幅并焚烧纸钱

部分家属强闯进校园

家属闯进教学楼影响教学秩序

二、事件处置方式

第一,学校高度重视与学生家属的有效沟通,积极配合事故处理。校方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应急处理协调会、成立突发事件工作小组。由校领导直接牵头,协同相关学院、相关部门积极妥善处理善后工作,跟进事情发展状况;配合派出所进行事故缘由调查,积极提供事发的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录像视频等,确保提供完善完整准确的信息;立足人文关怀,该生辅导员一直陪同学生家长,缓解对立情绪,同时积极承担起家长同校方沟通协商的工作,保障双方信息进行有效高效传递。

第二,做好事件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事件发生之后,校方高度重视事件信息舆论的发酵情况,从上至下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控机制。通过各个社交平台途径,协同辅导员队伍、网络舆情管控小组以及网络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关注周边群众以及学院其他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出现谣言等不实舆论。

第三,引入外援,寻求第三方介入。由于事件双方在前期事实调查过程中存在嫌隙,中期谈判时又屡屡陷入僵局,后期家属也产生了些许的过激行为,因此引入第三方进行中介调解。校方积极寻求属地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帮助,旨在发挥其公正性、权威性,引导双方谈判更加和谐。

第四,管控维稳,确保校园公共秩序维护正常。由于家属出现过激行为,校方紧急成立校园应急管控小组,加强安保力量,做好分区管控,24小时对校园进行巡逻防守,确保其余学生在校能够正常上课,安全生活;各班辅导员及时召开安全教育班会,讲明讲清事实情况,叮嘱学生在特殊时期不要随意离校,同时每晚进行查寝,实时定位学生在校安全;因L学生家长围堵学校各个大门,学院临时调整校园进出通道以供学生正常出行,最大程度保障学生正常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沟通冲突

学生家属的补偿条件过高,学校难以满足。此案例中,学生家属因难以承受悲痛情绪,出现忽视调查事实结果而一意孤行地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学校,进而提出天价金额补偿;且无论政府、公安等多方权威机构调解,家属仍旧不肯改变诉求,导致家校双方都无法达成一致。

(二)舆论风波

家属及周边好事群众运用网络媒体进行信息误传,博取不明真相的人同情心,借助舆论向校方施压。网民因为不明事情真相且考虑到家属的丧子之痛,言论更加偏向于学生家属方;且部分网友因为事件的特殊性,自发地认为学校同家属之间的强弱关系不对等,主张学校理应向学生家属进行赔偿。学生家属则借此契机进行舆论发酵,产生舆论风波。

(三)治理难题

校园安全立法空白,而学生家属激进维权。学生家属情绪激动以致产生围堵大门、强闯校园等多项过激行为。对此,学校也积极寻求法律帮助,但遍寻相关法律法规,各项法律均并未对“校闹”事件作出明确的具体处理标准或指导细则。

四、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分析

1.事件相关利益者的冲突碰撞:既有法律存在缺陷

高校“校闹”事件的相关核心利益者在于涉事学生、学生家属以及校方。对于学生及家属而言,只要是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理所当然认为学校全责,完全忽视事件的突发偶然性以及涉事者本身的责任;且基于“多闹多赔”的侥幸心理,“按闹分配”现象普遍存在,家属更是利用自媒体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抹黑学校,希望通过影响学校正常秩序来“逼迫”校方妥协,答应无理条件;而学校也出于维护自身声誉形象,最终通过缴纳一笔“赔偿金”了事。实际上,双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背后是校园安全方面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家属在寻求法律援助时难以找到匹配较好的法律依据,加之情绪崩溃更容易做出失控行为;另一方面,校园安全立法的空白又导致校方难以找到切实有效的法律条款帮助自身脱困,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两方利益冲突碰撞。

2.模拟演练与实际操作的脱轨:校园应急管理能力较弱

校园安全维稳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各大高校也将学生安全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管理的首位,通过安排辅导员日常查寝、每周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日常开展安全教育大讲堂、定时进行消防模拟演练、组建保卫队伍24小时巡逻校园等方式,逐步构建起自身一套安全教育管理机制。而在本案例中,L学生因病猝死事件突如其来,常规安全模拟演练难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事实上,大部分高校更多在于从意识层面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发生学生危险举动及时进行制止等,但是这些行为可能留存于表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做到限制学生行为,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也存在忽视事前预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自身在预警预案、防范应急方面存在“缺位”“错位”的不足。

3.乌合之众的喜好偏差:媒体热衷渲染“真相”

对于“校闹”事件,大部分媒体持有传播扩散,甚至是过度渲染的“积极”态度,部分媒体更是在不明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将学校放置审判台进行审判,将其视作“始作俑者”进行无端谴责,导致事件处理难度升级。而媒体多番操作的缘由,一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一些弱势群体喜欢寻找媒体进行“断案”,导致部分媒体习惯性听从“受害家属”的一面之词进行大肆报道,渲染事实;二是出于当下大众对于各类冲突事件的喜好偏差,想要“抢鲜”报道事件而不愿意前期做好真相调研;三是在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成为新闻报道者,一些事件相关利益者伪装成为第三方报道人员发表自身主观看法意见,混淆视听,例如案例中当地商家拍摄抖音视频,以此增加自身流量,各类媒体角色的加入势必造成事件的冲突升级。

(二)案例启示

1.沟通交流:构建“校闹”冲突化解互动平台

“校闹”的解决本质在于协同多方利益。在当下既有法律难以针对性解决当下难题时,需要依靠涉事多方进行自我协调,通过打造“校闹”冲突化解互动平台,将各方聚集在一起,更好地探寻解决方案。对此,一是建立良好沟通交流机制,家属以及校方能够畅通协商意见,充分表达各自观点,为解决方案的形成奠定基础;二是适时构建联合解决机制,引入地方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在法治框架内进行二者权利的维护与诉求的实现;三是考虑采用制动机制,一旦矛盾升级恶化,产生肢体冲突,出现破坏性行为,则需要借助公安部门的力量进行治安执法,做好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的维护。需要注意的是,平台中校方以及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同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考虑家长本身的悲痛情绪,尽可能做好劝解工作,避免出现事件升级。

2.多方协同:形成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

整合校内校外各项资源,共同构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立足学校层面,第一,出台应急管理预案,设立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划分,以保证应急救援行动的高效性和协调性。第二,强化人员配备和专业技能,重视校内应急人员的配备和专业技能培训,选拔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应急组织,以提升突发性事件处理能力;第三,重点完善高校安全保卫管理工作,进行定时巡逻巡查,切实把好第一道门,对于重点区域要严防死守,坚决杜绝无关人员进校;第四,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应急事件处理,如遇学生意外晕倒等事情之后,其他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老师,方便辅导员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并通知其他群体。除此之外,校方也应积极寻求属地政府及公安等外部资源帮助。立足于事情本身来看,无论是前期事情调查,还是中途双方协商沟通,都需要寻求第三方权威机构人员的帮助与介入;而基于高校应急体系的发展来看,高校本身需要定时定期同周边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对周边环境进行巡查管理,积极开展治安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3.把握媒体:重视官方舆论的公信力和引导力

在“校闹”事件中,考虑到事件的特殊性,避免事件扩大传播,大部分高校会选择闭口不谈,因此也给部分有意渲染事情真相的家属以及无良媒体可乘之机。实际上,高校应正确看待“校闹”事件的媒体传播,依据不同受众,采用不同媒介为自己发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既可以利用学生群体中隐藏的信息员队伍了解学生舆情动态,适时借助辅导员、班级骨干及优秀有话语权的榜样人物进行正确引导;而对于周边群众,则主要通过公布事件真相,发布相关声明进行解决,确保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能够通过官方平台了解到事实真相。在媒体选择上,既要发挥官方媒体在舆论中的主力引导作用,借助官方号发布信息;又要搭建官方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协作体系,把握民间舆论发展的整体态势,借助草根领袖等人员的发言澄清事情真相,以官民对话为基础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增强发布信息的可信度。除此之外,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校媒在日常媒体宣传报道中也应注重宣传安全常识,提高学生校园安全意识,避免成为事件背后“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 黄浩:《向荒唐“校闹”说不》《中国教师报》2018年6月20日,第2版。

[2] 原珂: 《公共冲突治理视域下“校闹”现象及其解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第39-49页。

[3] 马旭:《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化研究》《情报科学》,2022年第12期,第120-125页。

[4] 谢敏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科教文汇》2024年第4期,第25-28页。

[5] 霍庆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校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59-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