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校门安全重于天,“闸口”行动保平安

一、背景与问题

  • 校门治安是校园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校门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学校的整体稳定。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加强高校校门的安全管理,已成为构建平安校园、保障教育秩序的重要任务。

    安徽师范大学天门山校区坐落于芜湖鸠江区九华北路171 号,周边交通与管理难题交织,隐患重重。东临 205 国道,紧邻物流园区、工厂,区域常住人口与就业者超 20 万,日均车流量达 2.6 万辆次,高峰时每小时近 1200 辆次,上下学与通勤需求叠加,致使路口车堵排长队,通行效率低,师生出行受阻;门禁管理也现漏洞,高峰为快放行、非高峰因懈怠,常放松检查,登记不实,监控有盲区,应急联动缺失,给危险留了可乘之机;校门口流动商贩更是棘手,食品卫生堪忧,原材料不明,加工环境差,还因流动性大、人员混杂,拉高食物中毒风险,滋生盗窃、诈骗等治安问题,搅乱校门口秩序。

    近年来,校园及校门口安全事故频发,令人痛心。2024 年 11 月 16 日,徐某金因毕业、实习问题,持刀闯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行凶,致严重伤亡,受害者家庭深陷痛苦;2023 年 10 月天津河西区校门前小客车开门引发意外,致女子女儿遭公交碾压死伤;2019 年 6 月东莞大朗、2024 年 9 月泰安东平校门口均发生车辆失控事故,共造成 16 人死亡、多人受伤;食品安全方面,2018 年 11 月广西合浦县 10 名学生疑因校门口火腿肠含老鼠药中毒,涉事摊点被封,2024 年霸州校门口流动商贩液化气罐也现安全隐患。

    此前据相关公文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全面排查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隐患,加大整改力度,开展安全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校门安全。校门安全堪称校园的“首道堡垒”,关乎师生安危、教学秩序,不容一丝松懈,理应严抓、狠抓,至关重要。

    二、做法与经验

    (一)旧物新用,再建安全防堤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天门山校区针对原核酸检测小屋因形势变化而出现的闲置情况,积极与属地社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了小屋的改造升级工作,实现资源二次利用,成功“变废为宝”。

    改造完成的警务亭成为了服务师生的“便利店”,于校门口及周边构建安全节点,筑成安全堡垒。它提供安全咨询、失物招领等服务,配备警务用具、消防设备、应急医疗与维修工具,成为多功能安全服务站,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奠基,助力校园安全保障机制的持续深化与稳定运行。

    警务亭也是警力快反快处的“屯兵点”。校园及周边社区突发紧急状况时,警卫人员可迅速于此集结,即刻奔赴现场,以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守护一方安宁。校门是校园与外界的关键连接点,“闸口”行动借助校地合作及与属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在服务学生、维护社区治安、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行动不仅促进了校园与社区的和谐共生,还为校地联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共同构建了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与社区环境。

    (二)警校联动,筑守安全围墙

    为提升平安校园共建共治水平,天门山书院保卫处与地方民警联动,特别针对校门流动商贩管理、防范诈骗、校外威胁及交通安全等问题,制定警卫联勤与应急值守机制。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涉校事件精准预警、快速反应。通过警务亭移动应用或校园安全系统,警方实时推送治安预警信息,门卫即时反馈校园异常,确保信息对称传递,有效应对校外威胁。双方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涵盖应急处突、安防操作、法律法规等,并联合演练模拟电信诈骗劝阻、校门口滋事应对及交通安全维护等场景,增强协作与实战能力。警方负责校园周边治安巡逻与宏观安全把控,同时加强对校门流动商贩的监管,门卫则专注校园内部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出入登记与巡逻排查,防范诈骗行为进入校园。遇突发事件,如门卫发现可疑人员闯入或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立即报警并采取防范措施,警方迅速出警,形成无缝对接的安全防护。

    (三)“迷彩”卫士,助力安全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天门山校区2024级新生中,有175名来自海军、陆军、空军等军种的退役士兵,是校园独特的风景线。他们自发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以校门口警务亭为据点,在节假日人车流量大时,通过严谨排班,协助警卫维护秩序,引导车辆快速通行,并严密监控可疑人员,确保校园安全。此外,他们还利用警务亭与周边社区联动,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周边环境。这些行动彰显了他们“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在校园这一新“战场”,他们继续以忠诚和实干守护安宁。

  • (四)“微光”行动,点亮安全之光

    天门山校区联动属地社区,巧用闲置资源“做加法”,校门口那曾落寞的核酸小屋变成了暖人心扉的“微光小屋”。精心添置的路灯,洒下暖黄灯光,不仅点亮师生、行人的归途,更如忠诚卫士,逼退黑暗、消除隐患,牢牢守住周边安全防线。

    微光小屋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校地的深度携手。天门山书院与大圣社区联合打破壁垒,深挖高校、社区与社会多方潜力,搭建起稳固的合作桥梁。定期校地座谈会上,组织共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细则一一敲定,权责明晰,为项目发展铺就坦途。

    社区强调党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大学生“微光”志愿服务队等开展改造计划,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一部分,助力基层治理,为居民提供服务。如今,微光小屋化身育人先锋、党建标杆,汇聚各方力量,精准对接社区需求,输送多元服务,有力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快步成型,赋能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三、分析与启示

    将核酸小屋整改为警务亭后成效显著。交通秩序得到有效规范,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更加顺畅有序,减少了拥堵与混乱。流动商贩被合理引导与管理,改变了以往校门口杂乱无序的经营状况,使得周边环境更加整洁。校外不良人员带来的威胁大幅降低,诈骗分子不敢轻易在此活动,有力地保障了校园安全。这一举措如同坚实壁垒,为师生营造了宁静、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让校园学习与生活能够在稳定的秩序下顺利开展,也让家长和社会对校园安全更加放心。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其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与显著成效。

(一)强化三防筑牢铜墙铁壁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校通过强化人防,组建专业安保团队,加强门禁管理,严格进出流程,确保校园安全。物防方面,确保校门坚固耐用,安装门禁、监控等设备,校园周边设隔离栏,内部设安全标识,应急物资储备齐全。技防方面,我校利用智能监控、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全天候监控和身份验证,与公安部门数据对接,精准识别潜在危险。

(二)融入社区共治共建共享

天门山书院秉持“校地联动护校园,闸口行动助平安”理念,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与公安、社区紧密合作,定期召开“闸口行动”会议,灵活调整安全制度,组织联合培训,提升安保与教职工执行力,将制度细化至出入登记、紧急响应等各环节,全方位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改造后的警务亭成为治安防控的前沿阵地。我校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平台,实时共享安全信息,属地社区民警以此为依托,能够更便捷地开展日常巡逻、治安盘查等工作,将安全管理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感。

(三)警校联动,及时研判提前化解安全隐患

对于学校周边安全而言,警务亭搭建起了校地联动的坚固桥梁。民警与学校安保力量协作更为紧密,信息共享更加及时。上学放学高峰期,共同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师生出行安全。定期举办安全教育讲座与实战演练,模拟警务亭突发状况应对,如求助方法、报警流程,并演示应急设备使用,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改造意义与安全要点,多元并举,紧密织就校园安全防护网。这种校地联动模式,整合了双方资源,形成了互补优势,为校园营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让校园安全工作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

(四)教育先行,自觉筑牢安全思想意识

教育先行,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课程学习、实战演练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有效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自觉筑牢安全思想意识,为校园安全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警务亭不仅是安全保障,更是安全文化传播者。我校与社区合作,宣传警务亭功能,发放手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核酸小屋到警务亭的成功转型,是校园安全保障与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促进了学校、社区与警方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发展,为守护一方平安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