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险情突发众心牵 警校联动“危”化“安”———例危机事件成功干预的启示

一、事件描述

2024年6月1日上午9时35分,Y大学植物与保护学院大四学生L未能按照时间安排参加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学院答辩评审组负责老师立即与其电话联系,发现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学院教务秘书立刻向院学工办反映这一反常状况,学工办发动学生干部和与L有联系的人员在校内各处寻找,但均未发现该生,确认L处于失联状态。

据该生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和班级同学描述,L平时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父亲半身不遂无劳动力,母亲打工,家庭经济困难,因此自入学起学校一直给予最高等次助学金资助。2020年L参加新生心理普测,结果为绿色,属于非心理重点关注学生。2024年4月,因其自身原因,《生物统计学》课程未能通过,学院多方联系为L办理了课程重修手续,并将他列入不能正常毕业、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名单。

 学院向校区保卫科报警求助记录

二、事件处置

校保卫处接到学院报警求助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指导学院报警后,立刻在内部展开尽可能广泛的群体信息问询,对外用合适的方式联系家长并告知相关情况。在学院班主任老师的协助下,校监控指挥中心成功调取了相关录像,了解到L当天在校内的行动轨迹。通过宿舍门禁记录、进出校门记录查询,人脸识别辨认,监控指挥中心迅速确认了L于事发当日上午6时42分离开宿舍。6时45分,从文汇路校区东门出校区,并沿大学路向南步行。追踪到这一环节L已离开了校园内监控可视范围,众人的心又悬了起来。监控中心负责人W是具有丰富信息化治安管理经验的专家,他一遍遍回放周边区域有效录像,借助围墙监控视角,对L进行了进一步追踪,最后确认其于上午6点57分从荷花池校区东门路过,继续向南步行。

校园周界监控发现该生离校外出行踪

考虑到这一危机事件的紧迫和危险性,校保卫处领导第一时间将LD的信息及校内监控调阅情况向扬州市公安局内保支队及属地派出所进行了通报,商请警方予以特别支持,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定位。虽然当天为休息日,鉴于L情况特殊,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天眼”系统定位L的位置信息。12时50分左右,在警方的信息追踪指引下,学院老师在蝶湖公园湖边座椅上发现了L。

校门监控调阅发现学生离校身影

猛然见到学院班主任、辅导员,L出现情绪崩溃,叫嚷着要自杀,对未来悲观绝望。校心理健康中心Z老师(一位资深中年女心理咨询师)主动接近该生,用尽可能温柔的语调跟他对话抚慰,让他平静下来。随后Z老师和L进行了3个多小时谈话,慢慢解开他的心结。Z老师在跟L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从小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发育迟缓,所以个头比同龄的小孩子矮,在学校里经常被欺负、孤立。他的生活一直很压抑,初中就曾有过想自杀的念头。后来因为怕妈妈伤心就没有做。到了大学依然没有找到自信,又碰上课程不通过,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应该再活着。Z老师利用自己高超的咨询技术,取得L的信任,并承诺只要他需要,随时会给他提供支持和帮助。L最终于下午3时30分答应返回学校,并交出用于自杀的水果刀和火锅长筷(后通过其6月1日上午发给班主任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了解到,L在9年前就曾有过自杀计划,后来被及时干预没有实施)。

返校后,学院安排专业老师指导L修改毕业论文,并组织专场答辩(后顺利通过)。6月2日中午,L的父母从广西来到学校。经多方磋商,L同意与父母返乡并签订《家校责任协议书》。6月2日下午,学院协助购买一家人的返程机票,安排专车送他们到南京禄口机场。 6月3日凌晨4时,L及其家长安全到家。

三、分析与启示

校园是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重要场域,校园安全管理是全社会安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建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校园安全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单纯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已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着力推进警校联动,实现警校赋能共进的发展态势,已成为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的现实需求。

1.警校联合,构建高校安全管理平台

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大多数是推行属地管理方式,是属地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高校是人员密集型场所,且面向社会实行有限开放管理模式,与属地的各类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警校联合构建安全管理平台,能够有效预防各类社会问题向高校渗透蔓延,有效彰显属地管理机关公信力和学校的治理高效能。

2.警校联动,建成高校应急处突机制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等职能,校园的人员构成也是复杂多元,极易发生各类突发状况,甚至是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案事件。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过程中,警校联动是高效处突的方式。公安部门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借助警方技术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机制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在高效处置危机事件同时,能够有效震慑威胁校园安全的不法分子,做到防患未然。

3.警校联盟,打造高校育人新质空间

校园安全的核心是师生形成安全意识和掌握自救救人技能,营造和谐安稳的育人环境。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形成育人联盟是高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活动,将警方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新颖的安全教育方式引入校园课堂,讲好校园安全教育故事,开展应急处突演练活动,建立安全文化体系,从而提高师生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升安全教育实效;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通过警方宣教人员的高质量宣讲,学习警方在防盗、防爆、防骗、防毒、防赌、消防等防范工作中的管理经验,引入风险管理评估的技术和方法,建立预防型校园安全管理和技术体系,能切实提高高校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建立健全警校协同机制仍需共同推进

高校和公安机关的职能不尽相同,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公安机关的日常管辖范围是整个社会面,高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对警校联动的意义和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认识,在各警种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存在推进广度和深度的差异,涉及具体工作时由谁去执行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协同机制不够顺畅。协同机制是指在警校联动体系构建过程中,各主体相互耦合、共同协调,以使系统达到最优状态,它是警校联动体系得以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础,涉及到警、校双方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同保障。学校和警方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机制,成立警校联动领导小组,加强联动融合;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研判和预警机制,定期联合召开警情、校情分析研判会,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节日、倾向性苗头性事件、突出问题的研判和预警,不断强化对意识形态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管控。

2.推进警校技防资源融合共享难度较大

警校联动处突和宣传教育相关实践活动,由于安全保密和费用投入高,警方的技防系统存在无法与高校共享,或共享力度不够等问题。高校事业发展中经费资源的投入一般很难满足高质量安保建设需要,对技防的投入各高校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是不足的。公安机关的技防资源优势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出于对资源库安全保密性需要,真正实现双方资源融合共享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完善自身技防建设,在校园监控报警系统、人脸识别系统、消控系统、车辆管理智能识别系统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要以智慧管理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联合警方搭建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智能化平台,消除信息壁垒,链接信息孤岛,优化资源配置。

3.拓展创新警校联动内容方式亟待加强

当前警校联动有了较大进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离深度融合共谋育人大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警校合作开展的活动内容多局限于治安上的合作与协同,如辖区派出所增派警力加强校区巡逻,排查安全隐患,处理治安案件等,就其活动成效和育人功能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新时代警校联动必须以高校师生高质量安全服务需求为指引,创新联动内容和形式。如警方可以协助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实景式反恐防暴、交通指挥、事故预处理、火情扑救及疏散等业务培训;优化实战演练流程,共同完善突发事件预案,联合开展应急处突训练,共同打造人人懂“安”、全员强“安”的校园安全文化。高校也可以充分发挥“校”的功能、彰显“校”的优势,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学术平台资源为“警”服务,让“警”与“校”在协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育才”和“创安”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