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技赋能研究创新,化解校园电动车管理难题——构建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新体系

一、事件描述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在校园的普及,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乱停乱放、违规充电、超速行驶、违规带人,不正确佩戴头盔等问题频发,给校园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带来巨大压力。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省内外多所高校积极探索电动自行车管理信息化路径,通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电动自行车的高效、安全、有序管理。

温州医科大学安全保卫部深刻汲取南京“2·23”居民楼重大亡人火灾事故教训,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的《浙江省教育系统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切实消除校园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进一步防范校园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发生,依托RFID射电技术,创建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体系。

配备RFID射电读头的电动自行车专用通道

二、事件处置

(一)开展综合治理

针对上述问题,温州医科大学安全保卫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坚持保障安全与服务师生相协调,聚焦校内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抓实充停场所综合治理,提高长效管理水平,切实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20244月至12月底,分5个阶段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着重解决学校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通过强化监管教育,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停放和充电,杜绝停车乱、行车险、充电难、纠纷多等不良现象,切实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1.排查摸底阶段

摸排校园电动自行车容量,测试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做好实施细则论证。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各部门、学院确定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工作联系人,负责本部门、学院的校园电动自行车通行证审核和违章处理。

技术方面,通过平台对接,技术优化实现一人一车验证,即:校园通行证+RFID芯片+人脸识别,三者均通过后,对道闸进行认证开闸,实现人、车、证合一验证,电动车、人脸验证的无感通行。

                                          

 

召开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学生座谈会

2.集中换证阶段

根据《温州医科大学校园交通管理细则》,按照控制总量、规范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分次分批办理校园电动自行车登记与上牌业务。按照教职工、研究生、在温实(见)习生的顺序,分次分批开展纸质通行证更换电子通行证的换证工作。逐步启动门禁校园电动自行车专用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同时,关注学生舆情情况,力保实现平稳过渡。

教职工、研究生、在温实(见)习生,通过校园电动自行车申请管理系统进行线上申请,由部门或学院负责人进行审核,完成审核后,由安全保卫部进行二级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则可以进行校园电动自行车的安装。安装后该申请人员和电动车及人脸信息绑定。整个流程实现无纸化,并且在移动端、PC端均可登录,通过钉钉统一验证,避免师生重复操作。

3.攻坚纠违阶段

完成对校园电动自行车全面换证后,所有车辆须通过校园电动自行车专用通道核验,方可入校。根据《温州医科大学校园交通管理细则》,对不戴头盔,带人等违章情况,利用人脸抓拍,录入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系统。对违规停车、违规充电、电动自行车私自加装雨棚等违章情况,组织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队伍,录入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系统。一年度内,电动自行车违规次数达3次的,保卫处将情况反馈部门、学院,由部门、学院对车辆所有人进行批评教育;违规次数达5次或进出校门闯岗、不服从管理的,车辆不得进入校园。拒不执行的,由保卫处对车辆进行相应处理。

4.巩固提升阶段

依据《温州医科大学校园交通管理细则》严格规范后续校园电动自行车通行证审批发放。把握新生报到始业教育,实习生下点实习等关键节点,宣讲政策,建立完善学校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形成非必要不办证、若办证谨自律的良好局面。

5.建立长效机制阶段

将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的经验、成果总结提升,建立完善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长效机制。

(二)开展进一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综合治理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理,校内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杜绝了电动自行车挤占消防通道的行为,校园周边的充停场所得到充分利用,校内交通秩序得到优化,1月到6月校内发生交通事故8起,7月到12月校内发生交通事故下降到3起。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然发现存在无校园通行证骑行、通过伪造或欺骗手段获得校园通行证、无序停放、不遵守交规骑行、违规充电等行为,为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安全秩序,安全保卫部分3个阶段,进一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综合治理。

1.宣传动员阶段

各部门、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类学习、会议以及召开学生主题班会等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师生员工不再购置电动自行车,不盗取或破坏他人校园通行证,不超速行驶,将车辆有序规范停放至引导区域,确保治理方案传达到每位师生员工,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充停场所标识,完善软硬件建设。

2.自行清理阶段

按照人员归属明确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积极动员师生员工自行处理个人在校园内使用的不合规电动车;保卫处对校园内长期无人使用的电动车进行清理,校园出入口限制无校园通行证电动车进校。

学生领取无证车辆的承诺书

3.治理整改阶段

保卫处组织对校园内无人管理的、无校园通行证的电动车进行集中清理,统一保管,限期认领。期满无人认领的,视为无主车辆处理。即日起校园内将严禁无牌”“非标电动自行车骑驶,严查超速超载(包括骑车带人、不戴头盔)等校园交通违规行为。各学院根据学院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安排值班人员查处。

三、分析与启示

(一)充分依靠组织领导

成立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工作。切实防止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学引发社会舆情,确保高标准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二)加强兄弟部门联动

重点协调后勤、基建等兄弟部门,根据《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建设技术规范》要求划定校园电动自行车停车位,配齐配全设施设备。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在生活区、教学区划定相应的停车场所。按照1:3的比例,划定校园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并配齐配全设施设备。针对南京“2·23”火灾暴露的问题,对室内(含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场所要加大排查整治力度。

协调学工部门,以有效管理为原则,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学院要主动作为,积极联动,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把综合治理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破除综合治理工作的瓶颈和痛点,对学生做好说明和疏导工作。

(三)严格监督通报考核

根据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计划进度,晾晒各部门各学院违章违停情况,对违章违停多的部门和学院予以通报。要求授权登记车辆较多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任务,并分配一定的纠违值班时间。

部门

授权通行证数量

百分比

值班天数

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1192

34%

12

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566

16%

6

第二临床医学院

307

9%

3

护理学院

240

7%

2

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218

6%

2

仁济学院

205

6%

2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6

6%

2

基础医学院(机能实验教学中心)

159

5%

2

精神医学学院

102

3%

1

公共卫生学院

84

2%

0

中医药学院

56

2%

0

阿尔伯塔学院

49

1%

0

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38

1%

0

卓越中心

35

1%

0

国际教育学院

24

1%

0

口腔医学院

10

0%

0

合计

3491

100%

32

各部门授权通行证数量和值班天数

对于在2024年综合治理期间违章违停多,后续治理不到位的部门和学院,根据《温州医科大学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在安全工作年终考核中表现。

  1.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以校卫队巡逻队为班底,培养了一支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队伍。以校学生治保会为班底,建立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学生核心团队。以志愿服务学生为主体,建立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外围团队,能够承担违章登记、对外宣传等任务,为后续开展交通安全的维持、管理、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可以通过钉钉,在系统内实现志愿服务申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校园内电动自行车有序充电、停放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尽管温州医科大学在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半年运行,减少校园电动自行车1498,淘汰非标电动自行车117,剩余的4991电动自行车纳入有效管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技防方面,部分教师夫妻存在交叉使用对方车辆的需求,据此,后续需要开发多人一车绑定功能。物防方面,经过半年使用,发现电子通行证的良品率有待提高,存在1.78%的不良率,对部分师生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