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外籍教授突然死亡的处置和启示

一、事件描述

某日0时02分,某校24小时指挥中心接到外籍教授(报告人,工号、姓名和手机号已提供)电话报告:该校一位知名外籍教授(死者,姓名已提供)在死者常住的酒店式公寓内突然死亡;公寓的工作人员已报警。公共安全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联系警方,积极响应并妥善处置外籍人员突然死亡的善后工作。

 二、事件处置

指挥中心值班员按照应急预案和分类分级表立即分工协作:值班员J作为内勤:记录并核实人员信息、上报本部门领导以及预案中的人事部领导;值班员H作为外勤:配备记录仪和值班手机前往事发公寓。

1时10分,外勤到达事发公寓,作为校方代表与酒店和警察交涉事件进展、交换联系方式;

1时15分,刑警队开始勘察现场,评估刑事案件的可能性;并告知,死亡原因将申请法医出具报告;

2时左右,刑警队排除他杀可能性并撤离,现场交由属地派出所接管;

2时10分,殡仪馆来车将遗体运走,派出所封锁现场;

9点15分,公共安全部联系公安分局和属地派出所,沟通后续善后事宜。

随后,公共安全部一直奋战在一线——陪同死者家属去公安办理手续(死亡原因、死亡证明等)、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正确引导师生舆论,最终协调公安、学校人事部、保险公司等多部门和单位,为此次突然死亡事件妥善处置提供坚实基础。

 三、分析与启示

1. 专业的值班队伍

我校自2012年建校10多年来,培养并建成了一支专业的24小时指挥中心(Command Center)队伍。与消控室值班专注监控和消控等设备不同的是:指挥中心更侧重来自人的报警、求助和突发事件协调处理。指挥中心由8名固定队员(四班两运转,2女6男)和2名机动队员(必要时顶替固定队员)组成。在突发事件时,指挥中心作为第一响应人,可以调派现场保安、消控室值班、物业工程等人员统筹协作。同时按照预案分工内勤和外勤,分别负责远程信息收集传递现场协调与指挥。

指挥中心按照人员专业化、管理数字化、流程标准化、服务个性化的原则建设和运行。指挥中心成员平均年龄40岁、平均在岗8.5年,均为中英文双语岗位,且熟练掌握前台接报、信息系统查阅、现场协调、案件处理等综合技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2. 信息互通的系统

指挥中心的客户端能够快速查阅监控、门禁、人员、住宿、车辆、大型活动报备等各类信息,并接收火灾报警和实验室报警信号,在同一平台实现各子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一屏统览。

公共安全部负责全校校园卡、停车证的制作和全校门禁权限的管理,为人员和车辆的一手信息收集提供了便利。我校每年有4个学期(春秋两个长学期,夏冬两个短学期),每学期都有国际交换生项目,导致学生流动性大、国际学生多、学生身份复杂。此时,强大的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和及时更新的信息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重要保障之一,以便及时核实当事人的身份信息,通知对口的部门、院系和项目组。

3. 全流程的合法合规

外籍人员突然死亡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如公安、使领馆)协调处理,确保依法合规、人道妥善。此次事件事发常住公寓,公寓第一时间报警,公共安全部则作为翻译和协调,代表学校、陪伴家属完成了善后的主要步骤。全流程概括如下:

3.1 报警:当外籍人员发生意外死亡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会对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并决定是否启动刑事或非刑事调查程序。

3.2 警方初步调查:警方检查死者护照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核实其身份和国籍。对死亡现场进行勘查,排除或确认是否存在刑事犯罪嫌疑。根据需要,警方会申请法医进行尸检,以确认具体死因。本案经朋友透露,死者自身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法医的报告也证实了基础疾病导致死亡。

3.3 通知相关机构:通知其工作所在单位及院系;通知所属国使领馆:按照国际惯例,公安机关会尽快联系死者所属国驻华使领馆,告知死亡情况并协助后续处理。

3.4 遗体处置:根据中国法律,遗体的处理需要由死者家属或其所属国使领馆协商决定,通常包括以下选择:在国内火化后将骨灰送回死者所属国家;家属或使领馆可委托专业公司办理遗体运输手续。在此过程中,需办理必要的死亡证明、尸检报告、卫生检疫证明等文件。

3.5 家属协调:如果死者有家属在中国或可以联系到家属;家属也可授权律师或其他代理人协助处理遗体和遗物事宜。

3.6 遗物和资产处理:死者的个人财产(如随身物品、银行账户、房产等)需依法处理。家属或使领馆可以协助办理遗产继承手续。

3.7 对外协调:使领馆通常会协助以下事项:协助完成本国需要的文件,如处理遗体运输或火化相关事务。

3.8 结案和报告:公安机关完成调查后,会出具相关报告,包括死亡证明、事故调查报告(若涉及)。对于非刑事案件,可相对简化;若涉及刑事案件,则需依据法律程序进一步处理。

4. 舆论的正确引导

当事人是国际知名学者、是该校该学科带头人,他的同事和下属很多人是在他的引荐下来到工作。为稳定学校科研和教学秩序、防止舆论发酵,校领导高度重视,当日即发布声明:统一口径、确认事实,并公布纪念仪式的初步计划。

校领导的舆论引导围绕快速、透明、关怀三大原则展开:及时传递事实、掌握舆论主动权,又以人文关怀赢得了师生信任。宣传部门也及时介入,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社交媒体、新闻平台上的讨论,及时发现敏感信息或不实言论;关注内部师生员工的讨论热点,并做好内部沟通。总之,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确保事件处理透明、得体,维护学校的声誉与稳定。

5. 人道主义补偿

人道主义补偿是出于关怀与善意,超出法律赔偿义务的一种补充措施。补偿的形式有:一次性慰问金等经济补偿;协助家属处理遗体、签证、旅行事务等生活协助;以及举办追思会或设立奖学金等纪念安排等。

校领导组织并参与了纪念仪式,安抚师生员工、缓解他们失去朋友和导师的痛苦情绪;仪式过后,遗像被摆放在指定区域供人瞻仰,表达学校对逝者学术成就、教学贡献和人格魅力的高度肯定。公共安全部则安排人员定时巡逻,维护秩序。

6. 保险理赔

除工伤保险外,其本人、或单位、或事发地也会购买一些补充保险,如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责任保险等。对于外籍家属,通常需要学校出面提供支撑材料和语言翻译等帮助。在此情况下,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协助家属与保险公司沟通,提供事故发生的详细情况说明和必要文件。此外,学校也可提供心理援助或法律咨询,帮助家属顺利完成理赔程序。

 四、存在问题与困难

1. 校内分工与协作

本案例作为全校首例、公共安全部作为第一接报人,为配合公安、维护校内秩序、以及全员双语岗位等客观原因,全程参与了现场响应、协调公安、联系殡仪馆、协助家属翻译等“一站式服务”,远远超出了校园安保的本职工作。

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发现需要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尤其是针对外籍人员及其家属的沟通和协助,需要专业的人员和团队。

2. 个人信息收集与保护

事发后第一时间须要核实死者身份,联系家属。但外籍人员的个人信息日常收集与保护涉及多方面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和技术要求,其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差异:外籍人员的母国可能有严格的隐私保护法规(如欧盟的GDPR),而收集信息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要求,导致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文化差异:外籍人员的隐私观念可能更强,对个人信息(护照号、手机号、居住地、配偶家属等)可能更加敏感,他们可能对数据收集目的和使用方式有更高要求,并在收集时提出异议和质疑。

技术差异:护照号码与身份证最显著不同是:每次重新申请护照时,护照号码会发生变化。更难的是,境外人士很多是双国籍或多国籍,并同时持有多本有效护照。这对外籍人士的个人信息收集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国门,全面放宽入境和过境政策,越来越多的外籍学者来到中国,高校的校园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外籍人员意外事件的处置因涉及法律、文化、语言等复杂因素,远超传统校园管理的范畴,亟需高校未雨绸缪、提前准备。这需要在顺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机制,为构建和谐、开放、安全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奠定基础!